平山县是“西柏坡精神”发祥地、“进京赶考”出发地,红色是平山永不消退的底色。面对巩固拓展脱贫成果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课题,平山县以“党建+”提纲挈领,争列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示范区建设项目,创新实施“1+4”体系,打造了党建引领、红绿融合的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靓丽名片。
村企合作:激活产业振兴一池春水
平山县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北庄村全体党员回信精神,把乡村振兴作为全县五项重点工作之一,坚决扛起政治责任。围绕“产业振兴”,大力发展山地苹果、设施蔬菜、中药材、现代畜牧、休闲农业五大特色产业,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、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,不断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。在西柏坡镇西沟村,政府投入彩票公益金2000万元,企业投资500万元,打造西柏坡功能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园区,探索“村企合作、共建共享”新路径。
MAP+科技赋能。结合中国农科院、中国中化、中国功能农业科技创新联盟、河北农业大学等单位的科研优势,全面应用中国中化MAP技术服务中心“智农、慧农”系统,并争创平山县首个“院士工作站”。系统运用“散料灭菌冷却、全料均匀接种、终点装袋成型、富氧同龄发菌”这一国内领先的食用菌成套技术,坚定走科技、品牌、高端之路。
系统+链条创新。按照“政府+金融+科技+主体+农户+基地”“六位一体、六统一分”经营模式,政府负责打造品牌,企业负责回收销售,农户只管种植,项目资产归属村集体。项目建成后,预计年产值达1000万元,年带动就业200人次,人均增收2万元。
产业+一体融合。依托岗南水库沿线优良的生态优势,规划建设的食用菌、特色果蔬实验室(院士工作站)、接种鉴定、品质检测大棚,研学大棚、功能型新品连栋大棚等,将借势西柏坡每年600万的游客规模,大力发展观光农业、休闲采摘、研学教育、农耕体验为一体的产业融合新业态。
品牌带动:擦亮“土特产”金字招牌
围绕“农业强、农村美、农民富”,不断强龙头、补链条、兴业态、树品牌,多点发力、拓宽渠道,把“土特产”做成大文章。投入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500万元,在西柏坡镇盖家峪村建设1300平米的农产品展销中心,并创建平山县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及建设农产品电商交易中心,把“好资源”打造成“好品质”,转化成“好品牌”,不断拓宽老区群众增收致富渠道。
坚持品牌带动,把品牌建设作为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有力抓手,按照“标准化生产、产业化经营、品牌化销售”的发展模式,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。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,打造了34家市级以上农业园区和示范家庭农场,推出“平山优礼”“柏坡山珍”区域品牌,注册成立食用菌、山地苹果、蔬菜3个产业协会,与省农林科学院签订了《科技合作框架协议》,通过一系列措施,打响了平山农产品的牌子,显著提升了农产品效益。
注重电商赋能,依托平山山水禀赋,通过“实体+电商”销售模式,鼓励电商、快递等企业把业务延伸到村,大力推行线上销售。完成县域内“润之商城”“好乡亲365”等电商平台的提质升级,推动特色农产品“走出去”,解决好滞销卖难问题。同时,依托西柏坡红色旅游的优势,把平山的特色农产品“梳妆打扮”,强化营销宣传,让更多人品尝到、感受到来自革命老区的特色和风味,提高农业综合效益,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。
示范引领: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
落实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要求,坚持生产、生态、生活“三生共融”发展理念,投入彩票公益金800万元,实施村内巷道及田间路硬化项目、太阳能路灯工程项目,通过片区内16个村整体建设、连片打造,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,让群众看得见山、望得见水、记得住乡愁。
补短板,加快公共设施建设速度。聚焦村级基础设施短板提升,创新“干部+群众+资金+机制”联动工作法,挂图作战、开足马力,把干部组织起来,群众发动起来,资金盘活起来,机制运用起来,精准解决“水、电、暖、污、厨、厕”建设难题,不断加强道路、给排水、电力通讯、生活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及绿化建设,全面改善示范区乡村面貌。同时,投资2亿元,配套建设了西柏坡镇污水处理厂,通过统一收集、统一处理,减少了示范区内16个村户污水乱排直排,进一步改善了示范区内生态环境。
强治理,提升乡村治理效能。发挥党建引领作用,健全党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,把群众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,推进自治、法治、德治有机结合。健全“五位一体”组织架构,完善“四议两公开”决策、村民自治、民主监督、“两会一团”等机制,示范区内各村均设置综合服务站、便民服务点,群众办事实现了“小事不出村,大事不出镇”。坚持共谋共建,以群众满意为标准,广泛发动群众参与,落实落细工作机制,做到了“村无闲户、户无闲人”。发扬西柏坡精神,扎实推进移风易俗,全面规范村规民约,培养淳朴民风,让示范区内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,西柏坡镇被评为“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”。
聚人才,凝聚乡村振兴合力。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示范区项目建设过程中,实施“引雁回巢”工程,创新“四位一体”党管人才模式,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,落实县级领导联系服务专家制度,组织开展“企业家·县长恳谈会”,密切沟通联系。实施“精准引才”计划,持续强化柔性引才。累计引进平山籍各类人才4000余人,带动了2000余人就业、1.8万脱贫群众增收。西柏坡镇通家口村人赵海亮在人才政策感召下回乡创业,投资2000多万元,流转土地2000余亩(含水面),在盖家峪村、通家口村分三期建设无公害设施大棚50个,配套观光设施20000平米,带动80余人就业,年增收2万元以上。北庄村王亚梅返乡创业,创办了“团结北庄手工坊”,带领北庄村留守妇女制作千层底布鞋,让妇女有了收入,乡村有了产业,生活有了奔头。